銘文協議全解析:原理、類型及安全風險提示

robot
摘要生成中

銘文協議科普:原理、實現與安全

隨着主流交易平台相繼推出銘文市場功能,銘文協議再次成爲市場熱點。然而,銘文協議的復雜性和新穎性也帶來了諸多安全隱患,不僅威脅用戶資產安全,也影響了整個生態的健康發展。

本文將對主流銘文協議進行梳理,幫助用戶了解其用途、實現方式以及如何保護銘文資產。

銘文簡介

銘文是指通過區塊鏈特性,在鏈上永久記錄具有特定意義的信息。這些信息一經記錄便難以篡改,可以是簡單的文本,也可以是復雜的代碼、圖像等。通過標準化的記錄方式,銘文實現了數字資產的功能。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銘文生態現狀

自BRC-20等比特幣公鏈銘文出現以來,銘文生態發展迅速。目前各大公鏈均有自己的銘文協議,如ETH的Ethscription、BTC的ARC-20、BSC的BSC-20、Polygon的PRC-20等。這些協議都是爲了在各自公鏈上發行銘文而產生的。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主流銘文協議詳解

1. BRC-20

BRC-20是基於比特幣的Ordinals協議開發的。Ordinals爲每個UTXO中的聰分配唯一編號,使其具有獨特性。BRC-20則通過在聰中寫入統一格式的JSON數據,創造了比特幣上的同質化代幣。

BRC-20主要包含deploy(部署)、mint(鑄造)和transfer(轉移)三種操作。數據中包含op(操作類型)、tick(代幣名稱)、max(發行總量)、lim(單次最大鑄幣量)、amt(操作數量)等字段。轉帳是通過將銘文發送給目標地址實現的。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2. ARC-20

ARC-20同樣基於比特幣UTXO模型,但與BRC-20不同的是,ARC-20使用UTXO中的聰數量來表示代幣數量,規則是1聰=1 ARC-20代幣。

ARC-20也分爲部署、鑄造、轉移三個步驟。部署時需填入代幣信息;鑄造時只需填入代幣名稱,UTXO中的聰數量即爲鑄造數量;轉移時直接將持有代幣的UTXO轉給其他地址。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3. Ethscription

Ethscription是以太坊上的銘文協議,利用了交易中的calldata數據塊。創建Ethscription時,將內容(如圖像)轉爲Base64編碼的URI,再轉爲16進制字符串填入calldata。轉移時,在calldata中填入創建該Ethscription的交易哈希。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4. EVM鏈銘文

BSC、以太坊、Polygon等EVM鏈的銘文協議大同小異,都是利用calldata存儲固定格式數據。以BSC爲例,銘刻格式爲:data:,{"p":"","op":"","tick":"","amt":""}。p表示協議名稱,op表示操作,tick表示代幣名稱,amt表示數量。

轉移代幣時,需要在calldata中填入創建該代幣的交易哈希。不同EVM鏈或協議間可能存在細微差異,但基本原理相同。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安全風險提示

  1. BTC銘文協議基於UTXO交易,用戶進行普通BTC轉帳可能誤轉或"燃燒"銘文資產,造成不可逆損失。

  2. EVM鏈銘文雖降低了交易成本,但用戶需充分理解協議實現方式,避免誤操作導致資產損失。

  3. 銘文協議多依賴線下服務器識別,存在中心化風險。用戶應選擇可信的服務提供商。

  4. 部分新興銘文協議可能存在設計缺陷或漏洞,參與時需謹慎評估風險。

  5. 銘文資產交易時應注意驗證對方身分,防範詐騙風險。

總之,銘文爲區塊鏈帶來了新的應用場景,但也伴隨着新的安全挑戰。用戶參與時應充分了解相關知識,提高安全意識,謹慎操作以保護自身資產安全。

銘文科普|了解各大公鏈銘文協議用例、實現方式與資產安全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区块链打工人vip
· 6小時前
技术这么贵谁还研究安全啊
回復0
睡不醒的套利猫vip
· 6小時前
又有老韭菜被铭文薅掉毛了吧 gas暴涨捏
回復0
mev_me_maybevip
· 6小時前
今年最大一波红利就没抓住
回復0
Liquidity_Huntervip
· 6小時前
太菜了吧 有谁教我怎么开始玩铭文
回復0
元宇宙_包租婆vip
· 6小時前
又要开讲铭文了啊 老司机了都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