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从业者的跨境法律风险探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太坊等公链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全球公共基础设施,正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也带来了监管挑战,导致诈骗、盗窃和洗钱等犯罪行为在国际范围内愈发隐蔽和复杂。传统的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已经难以应对这些新型犯罪,各国正被迫对现有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本文将从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探讨Web3从业者出国工作的法律风险。## 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的基本概念在国际法体系中,主权是核心概念。每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但同时也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这就将管辖权的行使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内行使权利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而对外行使权利则受到严格限制,以避免侵犯他国主权。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辖权",必然受到严格限制。然而,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滥用长臂管辖对海外企业和个人进行刑事管辖和执法,这实际上是对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滥用。## 中国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实践中国司法机关进行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时,首先需要确定对相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行为具有管辖权,然后通过刑事司法协助程序向外国请求协助。### 管辖权的确定中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确定跨境刑事管辖权:1. 属人管辖:针对中国公民在国外实施的犯罪行为。2. 保护管辖:针对外国公民在国外危害中国或中国公民的犯罪行为。3. 普遍管辖:基于国际条约或其他国际法义务。此外,还需要考虑"双重犯罪原则",即犯罪行为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中都被认定为犯罪。### 刑事司法协助的请求与推进刑事司法协助是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基础。中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了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提出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取决于中国与被请求国是否存在相关条约。有条约的情况下,由司法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机关在职权范围内提出;无条约的情况下,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近期跨境加密资产诈骗案例分析2022年底,上海静安区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涉及加密资产的跨境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虚假的投资平台,诱骗受害者投资加密货币和股票。上海警方通过国内布控,在几个月内抓获了59名回国的嫌疑人。这个案例显示,尽管中国与多国签署了刑事司法互助条约,但实际使用率不高。这可能是由于程序效率低下、手续繁琐以及相关人员对规定不熟悉等原因造成的。## 结语需要强调的是,从事Web3相关业务并不意味着必然违法。然而,由于中国对加密资产持谨慎态度,加上执法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对Web3从业者存在一定误解。但是,如果中国公民在境外利用加密资产为幌子,实施针对国内公民的犯罪行为,即使身在国外,也难逃中国法律的制裁。Web3从业者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在开展业务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法律能够与时俱进,为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明确和合理的法律指引。
Web3从业者跨境工作的法律风险与案例分析
Web3从业者的跨境法律风险探讨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太坊等公链网络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全球公共基础设施,正在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这种去中心化的特性也带来了监管挑战,导致诈骗、盗窃和洗钱等犯罪行为在国际范围内愈发隐蔽和复杂。传统的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制度已经难以应对这些新型犯罪,各国正被迫对现有制度进行重大改革。
本文将从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探讨Web3从业者出国工作的法律风险。
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的基本概念
在国际法体系中,主权是核心概念。每个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但同时也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这就将管辖权的行使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对内行使权利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而对外行使权利则受到严格限制,以避免侵犯他国主权。
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作为一种"执法管辖权",必然受到严格限制。然而,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优势,滥用长臂管辖对海外企业和个人进行刑事管辖和执法,这实际上是对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滥用。
中国的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实践
中国司法机关进行跨境刑事管辖与执法时,首先需要确定对相关犯罪嫌疑人及其行为具有管辖权,然后通过刑事司法协助程序向外国请求协助。
管辖权的确定
中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确定跨境刑事管辖权:
此外,还需要考虑"双重犯罪原则",即犯罪行为在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中都被认定为犯罪。
刑事司法协助的请求与推进
刑事司法协助是跨境刑事管辖和执法的基础。中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了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等。
提出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取决于中国与被请求国是否存在相关条约。有条约的情况下,由司法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机关在职权范围内提出;无条约的情况下,则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近期跨境加密资产诈骗案例分析
2022年底,上海静安区检察院公布了一起涉及加密资产的跨境诈骗案。犯罪团伙通过虚假的投资平台,诱骗受害者投资加密货币和股票。上海警方通过国内布控,在几个月内抓获了59名回国的嫌疑人。
这个案例显示,尽管中国与多国签署了刑事司法互助条约,但实际使用率不高。这可能是由于程序效率低下、手续繁琐以及相关人员对规定不熟悉等原因造成的。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从事Web3相关业务并不意味着必然违法。然而,由于中国对加密资产持谨慎态度,加上执法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对Web3从业者存在一定误解。但是,如果中国公民在境外利用加密资产为幌子,实施针对国内公民的犯罪行为,即使身在国外,也难逃中国法律的制裁。
Web3从业者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风险,在开展业务时遵守法律法规,避免触碰法律红线。同时,我们也期待相关法律能够与时俱进,为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加明确和合理的法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