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资产上链,全球首发尽在 Gate!
Gate 携手 @xStocksFi 与 @BackedFi,正式上线全球首个股票衍生品市场,开启链上股票交易新纪元!
支持$TSLA, $NVDA, $CRCL, $AAPL 等热门股票:
💥 可加杠杆、做多做空
💰 全USDT计价,轻松管理风险收益
🔒 实物资产 100% 抵押
🔁 多链流转自由无阻
🌐 RWA × Web3,全新交互方式
CeFi 与 TradFi 的边界,已经彻底打破。
了解详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xStocksOnGate#
让30亿人直接“刷卡买币”!加密货币卡VS传统支付:谁能笑到最后?
在Web3走向主流的漫漫征途上,“支付”始终是最被寄予厚望,却也最步履维艰的赛道。长久以来,业界的梦想是打造一座无缝的桥梁,让普通人能像使用信用卡一样,轻松地在现实世界中使用加密资产。 2025年6月,这个梦想似乎迎来了两个截然相反的脚注。一边,是支付巨头万事达卡(Mastercard)携手预言机龙头Chainlink,高调宣布将为全球逾30亿持卡人开启直接“刷卡买币”的宏大蓝图。另一边,却是备受好评的U卡明星服务商Infini,黯然宣布全面关停其所有卡片支付业务,引发社群一片哗然。 一边是传统金融巨头的雄心壮志,一边是Web3原生探索者的无奈退场。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不禁让我们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被视为加密货币出圈利器的金融卡,究竟是通往大规模采用的康庄大道,还是注定要被传统金融体系“卡脖子”的过渡性产品? 宏大愿景 近日,支付巨头万事达卡与区块链预言机项目Chainlink联合宣布双方已达成战略合作,旨在彻底打通法币与链上经济之间的壁垒。这次合作的核心目标,是让全球超过30亿的万事达卡持卡人,能够直接使用他们的信用卡,在区块链上安全合规地购买加密资产。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合作声明,其背后是一套极其复杂的技术与合规整合方案。根据双方披露的信息,该系统由Chainlink负责串接,整合了包括Zerohash(负责合规与托管)、Swapper Finance(提供去中心化交易路径)和Shift4 Payments(负责后端支付授权)等多个合作伙伴。Chainlink联合创办人Sergey Nazarov坦言,这是一场“极为繁复、层层交织的技术合作”,其顺利落地是多方协作下的关键里程碑。 这一步的意义极其深远。过去,市面上主流的加密货币联名卡,其主要功能是“花币”——将用户钱包中的加密资产实时转换为法币,用于刷卡消费。而万事达卡与Chainlink打造的这条全新通路,则是反其道而行,让信用卡成为了直接的“买币入口”,这意味着:未来用户购买加密货币,可能不再需要经过注册交易所、KYC认证、银行转账等多个繁琐步骤,而是像在亚马逊购物一样,输入卡号即可完成。此举直接面向全球数十亿的现有持卡人,是迄今为止加密货币触及主流用户潜力最大的一次尝试。 万事达卡区块链与数字资产事业的执行副总Raj Dhamodharan强调:“全球用户期待更顺畅地连结加密资产生态,而我们正在开启一条安全且创新的道路,重塑链上商务的可能性,加速加密资产在主流市场的接受度。” 万事达卡的入局,似乎预示着一个由传统金融巨头主导的、加密支付“主流时代”即将到来。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则消息却为这个美好的愿景,蒙上了一层现实的阴影。 残酷现实 Infini,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加密新银行,其推出的U卡凭借简洁的界面、稳定的理财收益和流畅的支付体验,在亚洲币圈广受好评,一度被视为Web3支付落地的典范。然而,就在6月,Infini突然在官方社群宣布,将立即关停旗下所有卡片支付服务。这一决定背后的原因,恰恰揭示了当前加密金融卡赛道最核心的困境。 Infini共同创办人Christine在社群中坦言,关闭卡片业务是出于极其无奈的商业考量:“原因是合规成本极高,利润极其稀薄,运营极其沉重。目前to C(面向消费者)卡业务占据了99%的时间和成本,贡献了0收入。”她将这种依赖传统金融体系的加密卡业务,比喻为一个设计精美的“iPod nano”,虽然看起来很漂亮,但终将被像“iPhone”一样更具革命性的Web3原生方案所取代。 知名区块链媒体人ColinWu对此评论道:“U卡确实难,脖子卡在传统金融那边,你流量体验做得再好,一点用都没有。”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所谓“卡脖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成本黑洞:Web3新创公司若要发行能在全球刷卡的金融卡,仍然必须依赖Visa或万事达卡这样的核心清算网络,并且无法绕过发卡银行、收单机构等层层中介。每一层中介都会抽取手续费,导致最终的营运成本远高于传统信用卡。利润困境:为了与Web2信用卡竞争,吸引用户使用,加密卡公司往往需要提供手续费减免甚至现金反馈。在自身成本高昂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每多一笔交易,就多一笔亏损。这种“烧钱补贴”的模式,对于没有雄厚资本的新创公司而言,根本难以为继。合规迷宫:整个流程还涉及到极其繁琐的监管、风控、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审核。这些合规环节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也让产品的灵活性大打折扣。 Infini的遭遇证明,即使一个团队拥有优秀的产品设计和执行能力,只要其业务的核心路径被传统金融体系牢牢掌控,最终也很可能因为无法承受高昂的“过路费”而被迫转型。 模仿Web2,还是创造Web3? 万事达卡的宏图与Infini的退场,恰好代表了加密支付领域的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路径一:自上而下的整合(万事达卡模式) 由传统金融巨头主导,利用其现有的庞大网络、用户基础和合规能力,将加密资产“整合”进现有体系。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触及主流人群,但缺点是,游戏规则完全由传统巨头制定,Web3的去中心化、低成本等核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会被削弱。 路径二:自下而上的革命(Infini的新方向) 由Web3原生团队主导,在意识到“借道”传统金融此路不通后,转而专注于开发完全去中心化、不依赖银行体系的加密原生解决方案。Infini在公告中便强调,未来将“放弃中心化路径”,全面拥抱去中心化支付方案,并专注于资产管理等更能发挥Web3优势的产品。 Infini的撤退,并非加密支付的失败,而是一次代价高昂的市场教育。它告诉所有Web3的创业者:试图在传统金融的框架内,去复制一个Web2的产品,很可能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真正的革命,或许不在于让加密货币变得更像信用卡,而在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不被“卡脖子”的金融互动逻辑。 万事达卡的计划无疑令人兴奋,它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引导数亿用户初探加密世界的重要入口。但从长远来看,Web3的星辰大海,依然在于那些能够摆脱旧有束缚、创造出原生应用场景的探索者们。Infini的故事,正是这场伟大探索中,一次清醒而必要的转向。